在平陽省台商會舉辦的活動裡,來自台灣中原大學,與寶元、裕元集團,所研發的系統介紹給更多在台灣的台商們。有許多台商認為這些不需要,那是因為產業別還有穩定化。以經促成,所以他們不需要。像我這種小公司,又是得凡事靠自己,想要加快腳步邁向獲利的公司。如果能夠負擔的起,也是盡早獲利的條件。所以對我來說,我們不是組裝業,是製造業! 所以工程、順序、方法、需求、都會影響成本。更不用說不鏽鋼的漲跌。放大來看幾乎都是變動成本。 在現金獲利壓縮且競爭對手多的經濟環境下,如果沒有借助系統快速運算,抓出問題所在,無形中的流失才是恐怖。
如果置之不理,就會衍生出。資源浪費,甚至員工在採購時動手腳,賣出數量與生產不符,損壞率無法控制。這些都是應該進口袋的,卻都從小小的破洞流失。
在越南的寶元集團,最高擁有上萬工人,出口量大到嚇死人,在集團外繞一圈少說也要十分鐘。要管理這樣大的工業。一定要靠系統管理。當然也是他們賺錢的根本。
Traditional or Revolution?
傳統改善 或 改造
有個畫面讓大家想像一下,一個工人拿著斧頭在森林裡伐木,旁邊有兩個工人在休息等待。
這樣的畫面可以得到,工人用斧頭在伐木,這是個木頭原料供應的產業。兩個工人在等待第一個工人用完他的力氣後接力,慢慢的輪流把樹砍下來。
如果是傳統的思維改善就會是應該:
- 將斧頭磨得更利,讓樹木早點倒下。
- 買三把斧頭讓三個工人一起砍。
好處是,工具便宜! 看似有改善。維修簡單,費用低廉!
壞處是,沒有效率,時間上縮短也有限!
如果是改造思維 就會是:
- 使用馬達動力鋸
- 使用電動鋸
好處是,只需要三分之一的時間!
產能提升,減少人力開支,交貨期限短。
壞處是,工具價格高,需要電力或油。維修需專業人士。
這是最簡單的舉例,雖然很多人會直接回答用電鋸就好啦! 但是請回想電鋸是不是因為人的改造後所衍生出來的產物! 在鏈鋸尚未研發前,有多少人是用斧頭一點一點的砍。爾後,普及化了,產能均化後,還有人在做出改造嗎? 還是改善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